中新网4月8日电 “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外政商界精英认为,出路是依靠创新驱动,推行绿色制造,发展高端制造业。这也与中联重科的实践不谋而合。
创新驱动 绿色制造先行
上个月,中联重科在“科技让中国更蓝——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2014全国巡展”的启动仪式上宣布,公司将在2014年对中联产品进行39项关键技术的全面升级,其主旨是为提高泵车的施工效率和稳定性,以及降低燃油消耗。
降低燃油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制造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把脉”中国制造业时指出,中国GDP约占世界8.6%,但能耗占世界19.3%。公开资料也显示,制造业是能耗大户,消耗了全球42%的能源。而随着雾霾在中国的持续肆虐蔓延,推行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混凝土机械装备为强项的中联重科,在面对环保升级问题上,主动出击,通过科技创新促使企业产生结构变革、材料变革、产品变革,引领工程机械行业“绿色革命”。
在以环保为目标,发展新能源,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联重科自主研发全球第一套热风循环加热综合式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针对国家能源局、国家核电等部委的“积极发展核电”战略规划,中联重科还自主研发制造了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ZCC3200NP,改写了第三代核电建设关键吊装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与此同时,中联研发的新能源环卫车辆、餐厨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垃圾处理设备、填埋场污水处理设备等近70种先进产品系列,均为国内首创。
“创新是工程机械企业基业长青的生命力来源,特别是在产品的创新上,应该抓住市场新趋势,开发新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上,詹纯新曾如此表示。
产业升级 占领高端价值链
在今年的两会上,詹纯新还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的这道‘坎’。”他认为,虽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诞生了一批规模上千亿,在全球有品牌、有地位、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瓶颈。
“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80%高端芯片依靠进口。”徐匡迪也指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很快,但综合竞争力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工程院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顶着“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光环的中国,只有76.74分。相比之下,美国160分,日本120分。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这一指数将提高到95分,相当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长期处在产业链低端,是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詹纯新表示,在工程机械领域,虽然3家中国企业已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配套企业也数量颇丰,但高端的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还大多依赖进口。
针对目前产业升级难题,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排头兵,中联重科基于实战开出了一剂“药方”。
在“用市场推动大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言中,詹纯新建议,一方面必须在产业链上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有效投入,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另一方面要有 “大装备制造”成果共创共享的整体思路,做到共性技术共同受益,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产业升级转型,可以迅速带来市场空间、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美国举办的2014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会上,中联重科现场签下一笔价值2000万美元的起重机设备销售大单,展现出中联重科加快开发欧美高端市场的实力。
徐匡迪表示,“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行绿色制造,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出路。”而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的道路上,中联重科已经先行一步。